市人大常委会:靶向监督施策 助推我市义务教育“双减”提质增效

来源:发布时间:2023-11-18

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,事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,事关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。2021年7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“双减”的号角吹响,足音铿锵。2022年5月,市委召开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,对加快推进首府教育现代化、建设高品质“宜学”城市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、实施“双减”优化教育生态工程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。

为切实推动义务教育“双减”政策落地落实,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,构建教育良好生态,市人大常委会聚焦这一民心民生工程,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,瞄准政策落地的难点、堵点和痛点,创新监督方式,持续跟踪问效,汇聚合力,切实让教育回归学校,让孩子成长回归本真。
减校外强校内 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
我市充分认识“双减”工作的重要意义,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,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,扎实推进“双减”工作落地见效。
制度建设日趋完善。“双减”政策出台以来,市委办公室、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出台了系列规范性文件,市、旗县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立相应工作专班,稳妥推进“双减”工作在我市落地落实落细。在落实“双减”的过程中,我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,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开展“名师送教”“结对帮扶”“驻校教研”,构建区域教研、校本教研、网络教研、综合教研体系,实施“呼和浩特市好课堂”工程,打造日常高效课堂。有序提升作业管理水平,按照市教研中心有关政策,分学段制定了18个学科的作业设计方案,确保各学科作业合理分配,各学科作业总量不超国家规定,难度不超国家课标,目前,我市小学一、二年级全部实施“无纸化”考试。有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,各学校结合学生需求和校内外资源,以校内教师为主体,聘请了300多名校外专业人士,开设了300多个兴趣课程与特色社团项目,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,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拓展。校外培训逐渐完善,建立多方联动工作机制,运用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,查处隐形变异行为。截至目前,市、旗县区查处违规开展培训活动的机构有138家。其中,涉及隐形变异行为的培训机构77家;查处违反时间规定开展培训7起。今年以来,累计完成涉及300多名学生违规培训、违规收费退费约98.26万元,对违规机构处以罚金累计约7.9万元。近日,教育部又印发了《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》,有力推动了校外培训监管从“行政管理”向“依法治理”转化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隐藏在居民小区、小饭桌、托管服务中心、写字楼等场所开展各类违规培训的无证无照“黑机构”。同时设立监督举报电话,进一步畅通了意见反映渠道。
深入调查研究 广纳民声民意
义务教育“双减”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各方转变观念,凝聚家庭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的多方合力,才能构建“校内+校外+学校+家庭”的良好教育生态。为切实提升监督实效,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调研组深入市第一中学、敬业学校、赛罕区大学路小学、万锦学校、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,详细了解我市推动义务教育“双减”政策落地落实、教育保障能力提升、课堂教学改革等情况,了解发现校内外减负工作存在的问题短板。
校内课后服务质量不高。部分学校开设的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,针对性不强,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尚未实现有效衔接,对文博馆、体育场、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设施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。部分家长焦虑情绪不减。虽然校外培训“虚火”明显下降,但家长们的“心火”却一时难退。受社会大众“唯分数论”“唯考试论”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,绝大多数家长担心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后,在学校“吃不饱”学业成绩下滑,学生自觉性差需要监督,自身无力或无时间辅导。还有部分家长仍存在重知识掌握、轻德行和人格养成的旧观念、“内卷”带来的心理焦虑和家庭教育错位、缺位、越位等问题,因而,“双减”政策在缓解家长们原有焦虑的同时,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焦虑点,影响着“双减”工作的持续推进。师德师风有待提高。师德违规虽然只是教师队伍中的极少数现象,但仍有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不到位、能力水平不足、基本素质和责任心不强等问题,仍然有上课不教,课后有偿补课的现象存在,让良心的行业,变成了个别教师的逐利产业。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。由于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存在配置不均衡、稀缺的现象,导致旗县学校与市级办学水平差距较大,使得教学质量提升乏力。
校外培训机构依然隐形变相存在。一些培训机构由“地上”转入“地下”,由“线下”转入“线上”,不少学科培训(一对一、无证照机构)或冠以“素质拓展”“思维训练”“众筹私教”“游学研学”等名义,或穿上非学科类培训的“马甲”隐形变异招生,分散性广、隐蔽性强,治理难度较大。属地行业部门履职能力不强。对各辖区内管理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底数不清,监管积极性不高,审批工作进展缓慢,导致机构办证积极性不高,正在营业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未能全口径纳入平台监管。在监管上存在盲区和漏洞。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缺乏专业执法队伍,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,工作合力不强。属地教育部门执法人员不足,处罚力度不强,未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作用,严重干扰政策执行,给改革推进造成阻碍。
聚焦重点问题 靶向精准施策
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市委、市政府解决民生实事的职责所在,也是市人大常委会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的民本情怀。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,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我市义务教育工作的关切和期盼,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题调研、代表视察、座谈交流等方式加大监督,推动我市义务教育“双减”政策落地落实,取得积极成效。
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,实现课后服务扩面提质。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,提升作业设计质量,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。加大课后服务经费财政保障力度。解决好教师取得合理薪酬的问题,建立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主,争取科技、体育、文艺等公共服务部门的支持,家长分担等多元化经费筹措保障机制的方式,引进社会资源、专业机构,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和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、志愿者参与学校课后服务。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模式。构建多元化、个性化课程体系,利用公共图书馆、博物馆、少年宫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公共资源,积极探索“校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、学生走出校园”的教育学习模式,增强协同育人机制。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。努力疏解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的供求矛盾。同时,积极搭建市、县学校与外地名校教师间的研学交流平台,交流学习名校先进的教书育人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,努力帮助教师提升能力素质。
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,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担当。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。注重日常管理和培训教育,严格落实师风师德考核制度,转变教师教育理念,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,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学科类培训以及从事“私教”行为,激励教师潜心教书、精心育人,切实做到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。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。完善教学理念,督促教师精准分析学情、做好答疑辅导、改进教学方法;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。持续优化教师结构改革。全市要统筹优秀教师资源,深化教师“县管校聘”管理制度改革,增加农村学校专职艺体类教师的配备,以提升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。加大政策宣传力度,切实解决思想根子上的问题。充分利用新闻媒体、互联网平台,加大“双减”政策宣传力度,积极构建“家庭+学校+社会”良好的教育生态氛围。持续公布培训机构白(黑)名单、曝光违规培训案例,努力凝聚减负增效共识。确保教育的主场回归学校教育、教育的本质回归公益,缩小教育差距,最大程度上保障受教育机会平等。